文、攝影/ 洪嘉鎂
為解決農業缺工,桃園青農自組全臺第一個農機合作社,互相調度機具,農委會也預計導入農業機械與自動化設備,輔導成立農業機械工班並推動農機代耕服務,不過農機代耕仍面臨技術人力、地理環境及作物差異等諸多挑戰,例如南投縣從北端開車到南端至少要1小時,機械維護、操作農機的人力成本高,如何建立供需兩端都能接受的模式是一大挑戰。
政府將擴大推動農機代耕服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日在新竹縣關西鎮茶區辦理「人機合作,省工一把罩」─推動農機代耕服務活動,規劃農業勞動力省工措施,依產業經營工序盤點農機需求,導入農業機械與自動化設備,搭配農業人力獎勵措施,輔導成立農業機械工班並推動農機代耕服務。
初步選定雲林美生菜、彰化高麗菜、嘉義食用玉米、臺南文旦柚、高屏鳳梨、屏東洋蔥等人機合作團隊,期望能逐步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農業勞動力需求,並逐步擴大農機共享體系,擴散推動農事服務。
先前農傳媒曾報導《自己的缺工自己救,桃園青農首組機械工班互助合作社》,桃園青農組成機械工班互助合作社,有別傳統單一作物代耕模式,青農利用作物生產週期差異,整合機具及人力資源提升產能,為農業缺工問題找到新模式。
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首任理事主席陳士賢表示,工班農事服務範圍不僅限於桃園周圍縣市,以茶葉來說,服務最遠的距離是臺東。
這次農委會也與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合作,預計招募20名農學校院畢業生加入,培訓操作農機,規劃以農機代耕團隊於桃、竹、苗地區展開農事服務運作。
林聰賢親自操作乘坐式動力採剪機。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農業現場缺工議題是大家相當關注,目前農業耕新團、農事服務團只能補足一部份勞動力,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運用年輕人創意,把不同機械組合起來,透過季節性換工,紓解缺工問題。未來農民投入農業現場,不一定要從事生產,也可以成為耕新團,投入機械代耕,從事各種農事服務,推動到農業調整結構,青年農民不只要學會生產,後端產製儲銷都需要整合。
距離長,部分地區農機代耕服務成本高
全臺農業缺工問題大,除了桃園青農發展人機互助模式,嘉義縣青農聯誼會正整合大豆、毛豆採收機資源,希望能擴大代耕服務;南投青農也曾思考是否成立農機互助合作團體,但初步整合後卻發現有許多挑戰待克服。
南投青農聯誼會會長劉松杰指出,南投青農一半都是種植茶葉,但也有一半的青農種植其他作物,如玉米、稻米、火龍果等,因此都具有相關農機,不過由於南投縣各鄉鎮區域面積大,如仁愛鄉面積比整個彰化縣還大,南投縣從北端開車到南端最快也要1小時以上,運輸距離長,代耕成本增加。
過去南投青農曾考量是否以「區域」作為農機互助單位,如竹山鎮鹿谷鄉、國姓鄉埔里鎮魚池鄉,但實際執行仍有難度,農機調度、機械維護及人力成本都是考量。
「青農是否要與自己的機具一同前往他人農地?」劉松杰表示,自己操作農機不需擔心操作不當機械損壞,但人與農機一同協助時,人力成本增加,相關津貼、機械維護成本該如何計算都要討論。
現階段南投青農是透過現有的青農LINE平台,由青農在分會群組提出農機需求,聯誼會幹部會將案件轉介給有農機的人,以鄰近區域農機為首要調度對象。南投青農考慮未來是否要有專人負責調度農機,或是建立一個新平台處理農機調度,劉松杰表示,農機的供給可以確定數據,但是需求難以掌握,下一步執行還需要討論。
茶葉防治機,可用於施肥及噴藥,大量減少人力作業時間。
陳士賢表示,目前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的運作方式是「自己的農機自己開」,未來將招募新血投入合作社實習,除了會規畫訓練時數逐步養成人員,並要求實作經驗,例如水稻曳引機需要有1000-1200小時的實作經驗,讓人員從駕駛到農機維修保養都能順利上手,也能判斷若農機運作發生狀況時,是否該繼續操作。
問到是否會擔心自己的農機給交給其他人駕駛會有操作不當的問題,陳士賢強調,若農機損壞,工班會先釐清農機狀況,判斷是人為操作不當,或是農機自然老化,再釐清維修費用等問題。
溫室農機代耕有待發展
嘉義地區近年精緻農業相當盛行,不少青農返鄉投入溫室設施栽培,嘉義縣青農聯誼會理事長陳育旗正是其中之一,他指出,設施農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像是小番茄、美濃瓜都不見得能適用農機代耕。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執行秘書蔡佩君表示,今年有進口一台針對溫網室蔬菜採收機,目前已經在桃園試作,也有帶雲林地區的青農看過,他們也很有興趣,下一步將會推動這款農機。
國內農業缺工的問題相當嚴重,農業現場常看見高齡者從事農務工作。
青農換工互助
目前同時整合農機具及人力的混合機械工班的模式,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是全臺首見,大多青農仍是透過產季差異,互相換工協助鄰近青農的農務。
不過劉松杰指出,每個人的專業技能有所差異,因此換工的人力投入大多侷限在一般農務工作,或是雜物工作等,南投地區的茶葉類換工比較有機會,除了有一半青農種植茶葉,也有很多老農種茶,跨鄉鎮區域的換工,較能協助到專業農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