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NEWS

本會第18屆第2次董事監察人會議通過114年度執行計畫(一)
2024.12.16
(一)我國畜牧產業的循環經濟初探
執行單位:臺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
1.隨國際間農業淨零與循環經濟議題日漸受到重視,行政院同(2016)年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希望以創新驅動台灣下一世代產業成長動能。畜牧產業的廢水、廢棄物及臭味等問題雖受到社會大眾關注,但畜牧業豬糞尿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其燃燒可產生電能,不僅增進能源多元化也可減少甲烷排放,還可達到溫室氣體減量效用。有鑑於此,我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畜牧業發展循環經濟,朝農業淨零之方向努力,尤其是將畜牧糞尿轉化為可再生能源利用於沼氣發電,並推出不少相關措施鼓勵業者朝此方向發展,勢必將影響國內畜牧產業與其供應鏈相關產業(含飼料產業在內),有必要進行瞭解。
2.本計畫將瞭解國內畜牧業循環經濟之內容,尤其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的養豬場沼氣發電,瞭解目前相關法規、措施、現況與前景之影響進行探討,以供政府主管單位及業者參考。

(二)探討色素添加於飼料中對畜牧生產、畜產品與食品安全之研究
執行單位:臺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
1.畜、禽產品的食安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飼料是整個畜、禽產品生產流程的起點。由於國人對某些畜產品之既定印象有所要求,例如,雞蛋蛋黃最好是橙黃色,鹹鴨蛋之蛋仁則被要求為褐黃色至橘紅色,土雞之皮膚為黃澄色等。因此,在這些家禽別的飼料,往往在配製時會依照配方放入經政府核准之天然或人工的黃色素或紅色素。除此之外,位於飼料工業下游之食品產業,亦有添加色素之需求,用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色澤之期待。
2.本計畫著重探討色素之添加對於畜牧生產、畜產品與食品安全之影響,並收集相關資料加以彙整,提供給公、私部門機構與本會會員參考,以期能使主管單位、產業的上、下游相關業者、社會大眾,正確認知我國飼料公會在色素使用上之應對策略與努力。

(三)有機雜糧產業與環境安全之發展
執行單位:台灣省雜糧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
1.近年全球響應加強減碳目標,紛紛研議階段性減碳與策略,國內並推動「綠色環境給付」及「大糧倉計畫」政策,形成有機產業的需求增加,國內有機雜糧種植面積急劇上升。然而,在有機耕作面積快速成長的同時,從人口高齡化、缺工、有機生產成本高昂,及國內地形南北狹長,耕地分散不易形成代耕制度等限制,皆讓有機農友在維持作物永續生產道路上面臨挑戰,因此機械化與智慧化生產技術導入是有其必要,為提高作業效率並減輕農事辛勞及成本,依產業發展規模推升產業邁向機械化,甚至智慧化生產。
2.在有機耕作面積快速成長的同時,人口高齡化、缺工、有機生產成本高昂,及國內地形南北狹長,耕地分散不易形成代耕制度等限制,皆讓有機農友在維持作物永續生產道路上面臨挑戰。因此,機械化與智慧化生產技術的導入是有其必要性,為提高作業效率並減輕農事辛勞與成本,依產業發展規模推升產業邁向機械化及智慧化生產也為本計畫探討之重點。

(四)小麥永續生產的概況與展望之研究計畫
執行單位:台灣區麵粉工業同業公會
1.小麥是世界人口的主要糧食之一。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資源減少,小麥需求不斷增加,小麥在種植中需利用化學肥料、農藥、及水利設施抽水灌溉等,雖然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卻也引起整個環境的破壞。有鑑於此,各生產地區須建置一套小麥永續生產的準則包括病蟲害綜合治理、覆蓋作物、養分管理和保護性耕作(最少耕作或零耕作)、輪種等現代永續生產準則,有助於捕獲或封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以減緩或扭轉大氣二氧化碳污染量,從而減緩全球暖化。唯有將永續發展置於小麥生產最重要的課題,才能讓農業永續循環經營下去,因此,小麥永續生產模式成為未來積極推行的農業生產新體系。
2.因應農業永續發展,在國際對小麥需求不斷增加以及栽種面積受限之下,為滿足全球人口糧食需求,並符合農地永續利用、環境生態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目標,小麥永續生產實為國際性的重大課題。藉由本計畫的執行,以期對我國的糧食供應與麵粉產業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

(五)探討健康熟穀粉研磨商品及高雄港大宗物資行情之調查分析
執行單位:高雄市雜糧商業同業公會
1.政府顯示國人高齡社會已有擴大之勢,現全球疫情也尚未停止,為使年長者在提升自我免疫力方面有所助益,簡易、方便、容易攝食的考量前提之下,市面上各種研磨穀類食品將成為首選。本會將以有限的人力針對大賣場、市場及超市販售之研磨榖粉小包裝商品零售價格調查。
2.本計畫將持續善用多年來建立之調查管道,針對玉米、黃豆,國際價格及高雄港每日之大盤價格做調查,協助政府及業界掌握營運方向,穩定市場物價之波動。同時,瞭解市場杏仁粉、五穀粉、黑豆燕麥、薏仁粉等各類製品的主要原物料零售價格,幫助業者更清晰地了解市場行情,讓國人能夠以合理價格享用研磨即時穀類商品,促進飲食均衡。

(六)以固態發酵大麥添加纖維水解酵素對肉雞飼料利用率及抗氧之影響
執行單位:台灣區大麥製品工業同業公會
1.隨著全球對家禽肉和蛋類需求之殷,相對飼糧原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大麥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替代常見穀物的飼糧原料,可用於肉雞飼料中,因大麥穀物含有80%較大胚乳,其中包含澱粉顆粒,含有較高營養值,但大麥的胚乳細胞壁主要由不溶性非澱粉多醣組成,含有高量β-glucan。大麥穀物中較高的非澱粉多醣含量會形成一個物理屏障包覆營養物質,導致降低其在家禽飼糧中的應用性;在現有能源飼料資源不足情況下,需要尋找對大麥穀物新的加工法以克服其限制並增加在家禽飼糧中利用比例。
2.本計畫擬透過增加大麥加工處理法,以期能提高肉雞飼糧營養價值,促進禽類生長表現,提高大麥飼糧利用率、提供優質雞肉品供應消費大眾享用,並促進大麥加工業營運發展。

(七)市售小包裝藜麥商品之調查研究計畫
執行單位:台北市雜糧商業同業公會
1.近年來以藜麥為主要品名的商品在各大賣場或超市都是熱門商品,而藜麥具有人體需要的胺基酸和磷、鐵、鈣等礦物質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纖維質等,且不含麩質,對於麩質過敏或是無麩質飲食者是很好食材之一,並且含有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有效促進心血管的健康,好處多多的藜麥對於素食者或是注重養生調理的人,是一種理想的食材。因此提出此一研究計劃,調查小包裝藜麥商品以提供業者及會員對此一市場的了解,並能增進營運上的參考。
2.本計畫持續調查台中港區玉米、黃豆每日交易大盤價格,提供台北地區中小雜糧商及時資訊,以利營運。此外並運用餘裕人力,逐年分項調查不同之小宗雜糧商品(本年為小包裝藜麥商品)市售情況,供業者多角經營之參考。

(八)「精準農業之發展與趨勢概況」研究計畫
執行單位:台灣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
1.全球人口上升的同時,需面對越演越烈的氣候變遷,這使全球各地的糧食產量及穩定性皆受到極大影響,所以如何提升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減少糧食危機便成為當務之急。為了因應大環境的改變,農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也需不斷進化,從精緻農業、智慧農業的階段,提升至所謂的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而精準農業便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精準農業的發展即是未來農業型態的趨勢,佐以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實現具永續性的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環境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2.本計畫將針對「精準農業之發展與趨勢概況」進行研究,探討精準農業之未來趨勢,對於在地化發展及ESG永續經營等國內外環保議題亦相當重視,期望研究成果可提供本會會員廠及國內相關產業參考。

(九)全球玉米市場之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執行單位:台灣區玉米類製品工業同業公會
1.玉米是美洲種植最多的糧食作物,單在美國就有每年約3.90億噸的產量,而美國的玉米約有30%(約1.3億噸)用來製造乙醇酒精。2022年種植的美國玉米中,約有90%以上是基因改造玉米。玉米的消費主要有四方面,即食用、飼用、工業加工及種植用。美國計畫採用「碳嵌入」(carbon-inset,意指組織在自己的價值鏈中投資永續實踐,如農林業和植樹等相關行動)模式搭配據實排碳量追蹤科技來執行,推廣的做法包括減少氮氣的使用、改善土壤健康、減少耕作、及養分管理等等。過去,農夫大部分仰賴政府的資助來度過收成不佳的時期,未來心懷永續經營願景的企業將積極地站出來支持生產者;鞏固生產供應鏈和價值源頭,打造生生不息的經濟效應。
2.本計畫擬探討近期全球玉米市場之發展與供需情況。近年來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引發人道、糧食危機,不能只靠各國援助,創新才是突破口。為提高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力,各國應加強人工智慧科技在糧食產業的應用,確保從問題根源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因此,本研究主要是蒐集相關資訊,瞭解全球玉米供需現況與趨勢,就研究主題之各項成果提出報告以提供業界參考,以達到玉米產業的永續經營。

(十)2025年台北國際食品展宣導安心釀造標章計畫
執行單位:台灣區釀造食品工業同業公會
1.近年來食安事件頻傳,加上新冠肺炎流傳,消費者對食品品質要求也日趨嚴謹,不只外觀要求創新,對於產品品質要求更是重視,有鑑於此,本會及會員廠商,持續並積極推廣釀造醬油認證,標示「安心釀造」標章,讓消費者能認識並使用到最好的釀造醬油產品。
2.本計畫擬參加展覽並於現場辦理「安心釀造」標章醬油之宣導活動,使消費者對「安心釀造」醬油有更進一步認識,增加釀造醬油之產銷值並促使本會會員積極開發更優質豆、麥產品,促進黃豆、黑豆及小麥使用。

(十一)2025年度舉辦「豆類製品食品衛生安全」研討會
執行單位:台灣省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
1.近年來,食品安全議題頻繁登上媒體版面引發大眾關注。為確保豆類製品的安全品質,台灣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積極督促各縣市豆製品同業落實食品安全標準。然而,由於本會成員多為豆類製品業者,雖具備實務經驗,卻缺乏衛生監督及製程改進的專業執行能力,導致在衛生主管機關稽查時,往往難以達到食品工廠的安全規範。為了預防類似「粿條毒素」事件發生於黃豆製品中,提升業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警覺性顯得尤為重要,將有效降低相關風險,確保食品安全。
2.本計畫擬邀請食品安全專家,透過研討會及輔導方式協助公會會員,特別是針對新進入或接手的二代業者,加強其對豆類製品食安規範及施行準則的認識,提升生產品質和符合規範能力。此計畫的目標在於協助業者獲取相關知識,以及提高自身對豆類製品的認知,進一步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共同致力於「提供全民安全、安心的健康豆製品」。
分享: 分享至臉書 分享至Line
上一則 下一則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5樓之1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5樓之1
TEL:(02) 2321-7314
FAX:(02) 2357-8805
E-mail
get.tgfdf@hibox.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