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NEWS

NEW 【Yahoo專訪】老董鄭武樾帶卜蜂從3元漲到100元 連泰國首富都認同
2025.06.17

王詩婷|Yahoo財經特派記者  2025年6月10日

「保證你們三年看30,五年看50!」2006年,鄭武樾臨界退休的70歲高齡仍奉命救公司,接下台灣卜蜂董事長一職對員工高喊出這句豪語。那時卜蜂股價僅剩3元,然而20年後,卜蜂股價不僅突破百元大關,今年更喊出挑戰營收新高目標,證明當年身為泰國首富、卜蜂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沒有看走眼。鄭武樾在《Yahoo股市》專訪憶起這一路走來,其實靠的僅是對公司的忠誠以及「肯做」的信念。

卜蜂集團於1921年在泰國曼谷創立,1977年才創立台灣卜蜂,並於1987年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那時鄭武樾被指派至歐洲,負責開發歐洲市場,當時集團欲在土耳其設廠,卻碰上極端的經濟動盪,年通膨率高達75%。他形容,「100美元放到明年,只剩下25元的價值,這樣的投資誰敢做?」
但鄭武樾另闢蹊徑,決定參與法院拍賣,花了五六年時間評估與審查,最終以85萬美元買下價值高達500萬美元的工廠。「那時候沒人要進去,我就進去,把設備慢慢放進去,一點一滴做起來。」

戰爭要來大家都跑掉 但我不跑
1990年,伊拉克總統海珊下令10萬大軍入侵科威特。鄭武樾回顧這段歷史,當時大家都跑了,外資也紛紛撤離,但我不跑。他斬釘截鐵的說著,「當時想著,如果我跑了,這些年的努力就白費了」,那時候靠著鄭武樾的打拚,在土耳其的雞肉和飼料好不容易做出第一名的成績,他也因此向泰國總部表明「願意跟公司共生死。」鄭武樾笑說,後來老闆深受感動,還送了一只Rolex(勞力士)。

70歲應該要退休了啊…但我就覺得應該繼續做下去
但也因為對公司的忠誠度,以及自身「肯做」信念,鄭武樾解決集團多個難關,因此,2006年被泰國首富、卜蜂集團董事長謝國民欽點回台,擔任台灣卜蜂董事長,當時的鄭武樾已經高齡70歲。

「要重振卜蜂!」當時卜蜂股價僅僅3、4元,營業額不過也才70萬元。鄭武樾提起,回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研究公司到底哪裡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麼?那時候大刀闊斧,以「品質第一」為優先出發,後續逐步建立信用後,再以市場導向核心「市場需要什麼,公司就做什麼」。
現在卜蜂一甩當時低迷的股價,今年正式闖進「百元俱樂部」一員。在垂直整合一條龍的經營策略下,卜蜂 2018 年營收突破兩百億元大關,近幾年緩步墊高,衝上近300億元,每股盈餘則從不到1元,2023年來到歷史新高7.7元,今年首季則是繳出2.38元的成績。

從70歲走到89歲 都為台灣卜蜂奉獻
這20年來,卜蜂挺過食安危機和禽流感,導致消費信心下滑危機、俄烏戰爭爆發、新冠疫情等衝擊。但面對這些危機,鄭武樾僅是雲淡風輕的說著,這一生中遇到的挫折實在太多了,但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被解決,「我就只是盡人力聽天命」。
不只政經局勢變化快速,就連社會型態也轉變的很快,即便如此,卜蜂都能快速抓住市場趨勢。鄭武樾自信的說,當看到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變小家庭時,我們就做「ready to eat 」、「ready to cook」即食即煮食品;在看到海外健康風氣興起時,我們就先抓住商機,開發雞胸肉。

市場要什麼 就給什麼
「以前大家都愛吃雞腿,你記得嗎?」鄭武樾直言,在卜蜂的推廣下,大家都愛吃雞胸肉,但雞胸肉口感柴,因此持續改良,並增加泰式、越式等不同口味「市場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

一個企業如果不隨著時代進步,一定會失敗
面對同業也開始做雞胸肉產品後,鄭武樾則是滿懷信心地說,「競爭是應該的,有競爭才有進步」,卜蜂集團是國際公司,外銷到日本和歐洲的產品很多,利用這項優點,除了可以更快速搶掌握市場趨勢,並且做到快速改良、調整和精進。
「我不偷工減料,一心一意為公司付出」鄭武樾回顧走過的這20載,信誓旦旦的說著,不論被交辦多麼困難的任務,都能使命必達,而下一個目標則是讓公司營收再創新高。他也坦言,早年在年紀輕輕時擔任總經理,自然有一套嚴格的管理方式,但「時代不一樣了啊!現在要更客氣、更人性化一點,不會讓你們覺得老頭子很討厭」他笑著說。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   http://stock.yahoo.com




本會前常務董事鄭武樾(前排右一)與本會董事長江聰淵等人合影

分享: 分享至臉書 分享至Line
上一則 下一則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5樓之1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雜糧發展基金會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5樓之1
TEL:(02) 2321-7314
FAX:(02) 2357-8805
E-mail
get.tgfdf@hibox.hinet.net